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的原意,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,整体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2022年1月16日,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受关注的公益寻人节目《等着我》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。这位老人名叫付官平,今年已是91岁高龄。
《等着我》是央视一档专注于帮助失散亲友重聚的大型公益节目,旨在协助申请者寻找多年未见的故人。年过九旬的付官平,仍旧选择登上这个舞台,是因为他怀揣着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。
他希望借助节目和官方的力量,找到那些阔别七十余年的老战友们。更特别的是,他要找的并非孤身一人,而是整整七位昔日战友。
随着付官平老人缓缓道出往昔,那段充满情谊的老兵故事,也逐渐在观众面前展开……
付官平生于1930年,家乡在历史悠久的河南洛阳。
他的童年成长于一个战火纷飞、动荡不安的年代。耳闻蒋委员长为阻止日军前进而炸毁花园口水利枢纽,造成无数民众伤亡,被当地人称为“害民无数的大缺大德”;亲眼目睹1944年日军攻占洛阳后,无情地烧杀抢掠,惨烈景象历历在目。
展开剩余90%目睹了这些苦难,1948年2月,当解放军中野第九纵队向洛阳挺进时,付官平对解放军的仁义之名早有耳闻,便主动报名参军,成为中野九纵二十六旅七十七团卫生队的一名士兵。
入伍时,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九名战士之一,班中有五人来自河南。听着熟悉的乡音,异乡的紧张感顿时消散不少。
解放军内部官兵平等,新兵常有老兵照料的传统,付官平入伍后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关怀。一天步行百里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长途行军,脚上起了水泡。老兵们便主动为他打洗脚水,耐心帮他挑破水泡;背负沉重的米袋或背包时,老同志们总会帮忙搭把手。正是这些温暖的点滴,让付官平迅速融入了集体。
家境贫寒的付官平以前未曾上过学,班长周五壁便利用休息时间,手把手教他识字和卫生常识。通过这零散的学习,他很快掌握了护理伤员、抬担架等必备技能。70多年过去了,那些关怀和教导依然铭记于心。
1949年4月,面对解放军百万大军集结于长江南岸,南京国民政府仍抱有幻想,拒绝和平谈判,妄图以长江为界分治国家。党中央遂下令渡江,解放全中国。
付官平所在的迫击炮连被安排于4月21日晚上7点30分开始渡江作战。
部队里流传着“真金不怕火炼,打过长江见”的豪言壮语,战士们满怀期待迎接总攻。
时间一到,付官平和几名战友一起登上船只,冒着敌军炮火向长江对岸划去。
战斗异常激烈,敌人疯狂抵抗,船上伤员不断涌现。付官平忙着抢救受伤战友,心头沉重。
终于,小船平安抵达对岸,付官平跳下船奋力前冲,忽觉脚下一阵异样,停下脚步,脸色骤变,惊呼:“班长,我好像踩到地雷了!”
班长周五壁立即命令他静止不动,迅速报告指挥官,紧急调来工兵拆除地雷。拆弹过程中,班长寸步不离,神情紧张,甚至比当事人还焦虑。
爆炸成功解除后,付官平激动得泪流满面,他说:“要不是班长和战友们,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。”
尽管险些丧命,他毫无畏惧,继续随队向前推进,所经之地敌人纷纷投降。付官平和战友们一路南征北战,跨越两广、云南。
作为北方人,他对南方湿热环境不适应,行军途中因蚊虫叮咬感染疟疾,反复发冷发热,脸色苍白,最终倒在路边。
昏迷醒来时,他躺在担架上,战友许当臣和班长轮流抬着他前行。昏迷整整一夜,部队未因等待他而停步,但他们也坚守着不抛弃伤病员的军队传统。尽管存在感染风险,战友们轮流照顾他。
从河南到云南,作为班里最年轻的战士,付官平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。这段珍贵的战友情谊,让他心中暗自期盼:“要是我们九个人能永远在一起多好。”
然而,世事无常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付官平所在部队响应号召,于1951年3月28日奔赴朝鲜战场。逐渐,九人班的战友们开始四散各地。
刚入朝鲜时,他们仍在一起。条件艰苦,补给线频频被破坏,大家只能吃炒面和田间挖来的蕨菜。
这里的炒面不同于平常,系用小麦、米和杂粮粉混合而成,虽然营养贫乏,却能充饥。
然而,吃这炒面必须用热水冲泡,否则难以下咽。志愿军缺乏制空权,一旦烧水必招来敌机轰炸,战士们只能冒着危险用雪拌炒面。
长时间食用冰冷的食物,付官平胃痛难忍,最终诊断为胃出血。
他被安排在窑洞里休养,战友们依旧轮流照顾,队长特别嘱咐准备病号饭。
凭借战友们的帮助,付官平康复并随大部队抵达前线,然而九人小班却因此解散。
战场上卫生员极为稀缺,营、连时常调动人员,付官平班里只剩他和战友杨明清两人。
在第五次战役中,他们按命令计划夜渡照阳江,却遭遇暴雨,风险骤增。计划提前至下午1点执行。
渡过江后,暴雨骤停,暴露了部队位置。尽管首长令部队隐蔽,仍被美军飞机发现。
不久,敌人发动猛烈炮击,付官平目睹杨明清被炸断双腿,仅有薄薄皮肤相连。
眼睁睁看着生死一线的战友,他忙为其包扎止血。杨明清断断续续地请求付官平替他止血,将救命物资留给其他同志。
不久,这位来自河南南阳的年轻战士,在付官平怀中静静闭上了眼睛。
朝鲜战争结束后,志愿军成立第二预备医院,付官平被调入该处。回国途中,他偶遇多年未见的老战友梁荣宽。
两人亲切交谈,互通消息。梁荣宽得知杨明清牺牲,悲痛欲绝,约定若再遇其他老友,必定互相通知,重聚一堂。
可惜,因工作调动,两人渐渐失去联系。
寻找昔日战友,重聚故人,成为付官平内心深藏的愿望。
时光流逝,付官平已逾九旬,身体日渐衰弱。担忧自己未能与老战友最后见面,得知央视《等着我》专门助老兵寻人,他马上联系节目组,诉说心愿。
节目组被他的故事深深感动,协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,通过网络媒体展开寻人行动。
尽管时间过去七十多年,只有姓名、照片、年龄和模糊地址等有限信息,部队编号也已变更,寻找任务犹如大海捞针。
幸运的是,经过不懈努力,他们终于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找到了付官平的一位老战友。
当节目现场舞台大门打开,付官平看到面前这位身穿黑衣、拄拐杖的94岁老人,第一反应是敬礼致意,随后走上前紧握对方手,柔声说:“我叫付官平。”
黑衣老人虽然步履蹒跚,但声音依旧洪亮:“付官平同志!我就是郭文柱!”
两人相拥而泣,千言万语最终凝结成一句:“想念啊,真是太想念了。”
和付官平一样,郭文柱退役后也当了医生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但他心中藏着一个遗憾。看到付官平佩戴的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解放广州和抗美援朝等勋章时,郭文柱气愤地发泄:“老闺女把我的勋章都弄丢了!”
这些勋章代表着他们南征北战的荣光,郭文柱一直小心翼翼地锁在抽屉里,防止孩子触碰。
然而孩子们调皮,常常趁父亲不在打开抽屉玩耍,久而久之勋章遗失。
现场观众无不被这幕深深打动,纷纷泪洒现场,因为这不仅是荣誉,更是老兵一生的荣耀。
两位老兵的重逢,令人动容。可惜的是,节目播出前一周,91岁的付官平因病离世。
虽老人已离去,节目组仍牢记其遗愿,持续寻找当年七位战友,至今已找到三人。
遗憾的是,陈玉山、黄克成、胡安楠三位仍无音信。
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相信不久的将来,其他战友也终会重聚。
---
如果你需要更正式一点或者更口语化一点,也可以告诉我,我再帮你调整!
发布于:天津市